中国微企网
台培森博士谈儒家文化与❝996❞:传统伦理的现代困境
发布日期: 2025-07-03 16:08:01 来源: 今日热点网

一、儒家伦理与加班文化的内在联系

作为研究文化社会学与社会分层的学者,我发现"996"工作制在东亚社会的盛行与儒家伦理存在深刻关联。儒家强调的"勤勉""忠诚"等价值观,在现代化进程中曾推动东亚经济腾飞,形成独特的"儒家资本主义"模式。然而,这些传统美德被资本异化后,却成为合理化超时工作的文化工具。

"家族本位"思想使员工常以"家"的奉献精神对待公司,"尊从权威"的价值观则抑制了对不合理安排的抗争。这种文化惯性在劳动保护不足的地区尤为明显,儒家伦理部分替代了正式制度的约束功能。

二、社会分层视角下的差异化影响

从社会分层看,"996"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。高技能白领虽承受高压,但享有高薪与发展机会;低技能劳动者则面临更严苛的剥削且缺乏议价能力。这种分层现象与儒家"差序格局"不谋而合,资源分配既非完全市场化,也非纯粹传统化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年轻一代对"996"的抵制日益强烈,反映出儒家工作伦理的现代转型。Z世代更强调工作生活平衡,这与传统"以劳为德"的价值观形成鲜明张力。

三、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

儒家文化本身并非问题根源,关键在于避免其被异化为剥削工具。历史上,儒家"中庸"思想倡导劳逸结合,明代官员虽有严格工作制,但过度加班者甚至会受惩罚。

现代企业若真正遵循儒家"仁政"理念,应更关注员工福祉。中国最高法院已明确判定"996"违法,强调"奋斗与休息并不矛盾"。这表明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在于构建人性化的劳动伦理,而非固化等级秩序。

结语

"996"现象是经济、文化与制度共同作用的产物。儒家文化既可成为加班的借口,也能为构建健康职场提供资源。未来需要在效率与伦理间寻找平衡,让传统真正助力可持续发展。

作者简介:台培森,社会学博士,索戴依德理斯教育大学教授,普林斯顿大学博士,研究领域为文化社会学与社会分层。

996加班配图.jpg


标签:

资讯播报
精彩推送